答辯正式開始。
來自世界各國的團隊答辯代表走上臺,用稍稍夾雜了幾分方言感的英語,鎮(zhèn)定地將論文中心思想和新穎點陳述出來。他們皮膚有黑、有白也有黃,面容和發(fā)色各不相依,但眼中對于科研的光和對目標執(zhí)著的亮,都在熠熠生輝著。
第一排一眾也不愧是能擔當“蘆花物理杯”評委的物理學家,皆根據(jù)他們的論文提出了非常犀利甚至可以稱得上刁鉆的問題,讓幾個答辯代表不得不緊繃著神經(jīng)去應付,生怕答錯了一句就被猛扣分。
而評委犀利的問題和答辯人略顯緊張的神情落在臺下人的眼中,便也使得他們忍不住也提起了心,開始擔心自己等會兒會被提問什么,和隊友反復確定還有沒有落下沒有考慮和準備的點。
等著前面幾個團隊結束答辯后,便是白芍芍上臺代表本團隊開始“蘆花物理杯”總決賽的答辯。
能拿“希望之光”英語風采大賽的全國總冠軍,白芍芍的英語水平自然不錯。二十分鐘的答辯,前十分鐘,她根據(jù)第三輪評審時聽其他團隊答辯演講稿時吸取的經(jīng)驗,忽略所有基礎知識的提及,上來就直接切入深入的BEC與S原子在實驗中一些現(xiàn)象。
在場的人,除了工作人員,所有參賽選手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亦是物理學術界的冉冉新星,更別提前排認真聽著他們答辯演講的幾個國際著名物理學家評委,自然不需要那無味的科普,只有他們知識盲區(qū)或沒接觸過的實驗內容才更吸睛。
這一點對其他參賽選手來說,可能相對有些困難,畢竟正如寫的人不敢說自己寫的梗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只是具體邏輯鏈不可能相似,這種競賽論文也不可能像愛因斯坦等學術巨鱷那般預言出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存在,只能在前輩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創(chuàng)新。
白芍芍他們團隊的不是部分創(chuàng)新,而是直接在前輩的基礎上將之升了個級,這就從起點處有了差異,可以說在場人都默認他們一定會獲獎,只是不清楚具體會獲什么獎,也不怪先前她在走廊偶遇Ethic時會被那般直言地對題目予以了稱贊。
有好的開端,絕不能浪費。
這樣想著,白芍芍愈發(fā)打起精神結合PPT繼續(xù)自己的答辯演講。她的英語發(fā)音極其標準,運用演講的技巧,便能讓語調聽起來更起伏有致且引人入勝,再加上內容新穎、邏輯清晰,沒過一會兒便牢牢吸引住了。
BEC的相關概念和合成實驗他們自然是知道的,但事實上,要不是白芍芍團隊投稿了論文,他們至今都不會知道BEC可以和S原子融合并已經(jīng)通過實驗證實可行性,還能進行下一步展望。
聽著白芍芍的演講,幾個評委剛開始還能拿著筆在紙上寫寫畫畫地做點記錄,以便稍后打分不至于忘了這些關鍵點。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芍芍簡單鋪墊完前因,開始講述實驗中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解決時,他們便仿佛是追到了高.潮的讀者們,一個個目不關注地看著她,滿眼興奮,聽到耳目一新的內容還使勁點頭以表示自己的贊同和佩服。
一會兒,他們手握成拳,微微用力地在空氣中錘著,對對對,沒錯,就是這樣,他們也想過這樣做會不會可行,但沒有勇氣去花費大量的時間檢驗,真的是太可惜了。
又一會兒,聽聞團隊那“毫無進展”的兩年多中從失敗中汲取的經(jīng)驗,他們又忍不住擰眉微嘆,只覺當下學術界也有些浮躁了,都說耐心科研,可真正有耐心并做好了幾十年可能都沒有科研成果的人已然屈指可數(shù)。
…………
等白芍芍結束對論文的答辯演講,幾個評委面上還流露出幾分意猶未盡之色,尤其是那個Ethic,沒忍住悄悄拿那縫似的小眼睛瞪了拿著計時器的工作人員一眼,只覺真是打擾了自己難得的“視聽盛宴”享受。
先前,他看參賽選手論文時雖然也對這篇《多重耦合振子系統(tǒng)下BEC與S原子融合探尋》產(chǎn)生了欣賞,甚至方才在走廊上偶遇了那個來自華國的女隊長時還沒忍住當面夸了下,可現(xiàn)在聽她自己將論文誕生前的那些實驗和思想細細闡述,才更覺腦中靈光碰閃。
學術的魅力,盡在于此。
與其說是一場競賽,他倒有些覺得像是兩天后的國際物理學家大會,同行上臺演講,說到一些自己過去一年的新想法和研究進度時,偶爾也會給他這種驚艷感。但如果是物理學家大會,等同行演講完畢,他大可以盡情與她交流、分享,可這是一場有時間限制的比賽,他就只能提問然后聽她用兩分鐘的時間簡短回答。
這根本就是飲鴆止渴、隔靴搔癢?。?br/>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