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姐,左邊有一個,小心?!?br/>
“知道了。你后面也有?!?br/>
“嗯,我看見了!”
雖然身后有六架強襲機兵追著她們,不過雙生子一點也不擔心。她們躲入了大片到的灰色云層之中,以云層為掩護,與同盟的強襲機兵玩起了捉迷藏。
紹彌爾頓群島空域云層密集,來自北方的暖流和來自南方的寒流在此地交匯,進而形成了大片大片的積雨云。再加上異?;钴S的火山,紹彌爾頓群島空域的云層表現(xiàn)得很“臟”。不僅僅是顏色上呈現(xiàn)為灰色和深灰色,云層中更是聚集著大量的火山灰——別說是p25了,放寬到p55、p65都是絕對的超標!
這直接導致云層中的能見度很差,同時還使得同盟強襲機兵標準裝備中的光束射擊武器變得不怎么好用了。
空氣中灰塵的大小和數(shù)量會影響光的傳播,光束武器也會因為空氣中的灰塵而導致射出的光束流發(fā)生衰減。雖然衰減的幅度并不大,但也足以讓威脅度大大下降。而飛行試作機配置的射擊武器是多管機炮,屬于實彈武器,完全不受影響。
事實上,曙光領(lǐng)所有強襲機兵的主要武裝都是實彈武器。相比光速武器,實彈武器有著重量大、消耗快、射擊精度低等一系列的缺點,不過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對機體的以太爐功率沒有什么要求和限制。
光束武器為了獲得足夠的能源用以維持連續(xù)的射擊能力并保證足夠的出力威力往往選擇將其與以太爐進行直連。這樣的好處在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光束武器的能源全部由以太爐直接提供。
若是在浮空艦上,這樣的設(shè)計完全沒有問題。浮空艦?zāi)芎淖畲蟮奈淦骶褪桥炇椎闹髋?,通常會有一臺或數(shù)臺以太爐專門負責光束主炮的能源供給。浮空艦上的大型、超大型以太爐沒什么特點,就是功率大、出力足!而且浮空艦的艦體大,一個以太爐不夠用就再裝一個,兩個不夠用就裝三個、四個!反正只要經(jīng)費方面沒問題,其他都好說。
但這種土豪的做法在強襲機兵上行不通。強襲機兵也就二十米不到,裝上一個以太爐之后就很難有空間再裝第二個。當然了,如果真想裝的話也不是沒辦法。但安裝多個以太爐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燃料消耗的直線上升,而強襲機兵嬌小的機體又不具備儲存大量燃料的可能,進而導致作戰(zhàn)時間縮短。
張冬晨在設(shè)計曙光領(lǐng)強襲機兵的時候不是沒考慮過光束武器,他可不是那種為了還原設(shè)定而強行給自家強襲機兵上實彈武器的人。但在一系列的測試過后,他不得不放棄了光束武器,選擇實彈作為自家強襲機兵的標準裝備。
強襲機兵通常采用小型以太爐作為主動力源,通常將以太爐放置在機體腰部,用厚重的裝甲進行保護。以太爐不僅需要為背部的噴射引擎提供能源,機體的一舉一動、駕駛艙中的各項電子設(shè)備、遍及機體全身的傳感器、探測儀都需要由以太爐提供能量。若是再加上光束武器……只能說提升小型以太爐的出力始終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以目前的技術(shù),是優(yōu)先提升機體的運動性,還是提高光束武器的威力,兩者之間必然需要做出一個取舍。張冬晨最優(yōu)先的選擇是確保機體的運動性,也就是速度和機動性能,所以武裝上也就不得不放棄光束武器而選擇實彈武器了。因為與其選擇出力略遜一籌的光束武器,還不如放棄光束武器將以太爐的所有功率放在機體運動性上。實彈武器只是有著諸多的缺點,但威力實際上并不差。
借著層層的云霧,再加上機體本身出眾的機動性,雙生子很快就把六架緊追不舍的同盟強襲機兵甩在了后面。
飛行踏板只解決了強襲機兵能不能飛這個問題。輪機動性,飛行踏板遠遠比不上強襲機兵,更不用說此刻相對抗的是兩架以飛行為主要機能的飛行型強襲機兵。所以為了進行追擊,同盟的六架機體不得不分頭包抄、多方追趕。不知不覺中,他們的隊形被拉散。
一架窮追不舍的同盟強襲機兵沖破了云層。機體剛從云層中探出,駕駛艙中就響起了尖銳的警報聲。
機師陡然發(fā)現(xiàn)兩架淺藍色的強襲機兵近在咫尺,而且兩架機體右手的多管機炮已經(jīng)牢牢的鎖定了自己。在沖破云層的一秒之前,他滿心以為會看到兩架慌忙逃竄的機影,但沒想到迎面而來的是多管機炮無情的彈雨洗禮!
同盟的強襲機兵慌忙的豎起機體左臂上的盾牌護住了機體,橢圓形的盾牌將半蹲著的機身遮擋了個嚴嚴實實。
多管機炮以密集的彈幕而著稱,其單發(fā)造成的破壞實際上并不高。只要堅持片刻——同盟的機師在電光火石之間做出了如此的判斷。
確切的說,他的判斷并不能算錯。若是在陸戰(zhàn),他的應(yīng)對措施算不上最優(yōu),但也肯定沒什么問題。飛行試作機用的是七十五毫米口徑的多管機炮,這個口徑的機炮要擊穿柯爾特的盾牌,估計要把整個彈夾打空才行。打空一整個彈夾的時間,僚機的支援早就能到了!
不過同盟的機師忽略了一點,此刻并不是在陸地上,而是在空中。正面襲來的彈雨并不是沖著機體本身而來的,而是朝著機體腳下的飛行踏板。僅僅是火線的交錯一閃,飛行踏板就開始冒出火花。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