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李晗要寫小說后,許年作為專業(yè)人士,還真的從明朝的技術(shù)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按他的話說,以洪武年間的技術(shù)而言,想要打造一支和19世紀中葉相差無幾的步槍,幾乎不可能。
但是呢,如果降低要求,只要求做到速射的話,那還是不難實現(xiàn)的。
首先以材料而言,經(jīng)過幾千年的積累,中華的煉鋼冶鐵技術(shù),實際上是遠超世界同期水平的。
有鋼材的話,造出槍管并不難,況且明朝的鍛造技術(shù)也是一流,特別是模具的使用,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當然要造無縫鋼管那是不可能的了,但對于明朝而言,發(fā)射藥用火藥的話,膛壓也不會太大,這就能有效減少炸膛的風險。
前提是鍛造工藝標準必須是統(tǒng)一的,不過以大明那手工作坊一樣的生產(chǎn)水平,這點恐怕短時間很難實現(xiàn)。
至于扳機、栓動部件啊這些零碎部件,只要有模具,造出來那是分分鐘的事。
而且,由于是栓動步槍,便少了復進簧這個大麻煩,以明朝的技術(shù),要造出合格的復進簧,恐怕還難了億點點。
其次,由于使用的是紙包一體彈,極大簡略了生產(chǎn)工藝和步驟,況且發(fā)射藥用火藥的話,雖然威力和硝化棉什么的沒法比,但完全夠用了。
畢竟大明子彈,打的是藤甲鎖子甲,不是打陶瓷插板加凱夫拉。
這也是為何李晗選了針發(fā)槍,而不是毛瑟98K的原因,子彈是個大問題。
以許年的話來說,大明造栓動步槍,難的不是工藝和材料,而是造槍的思路。
只要給出圖紙,手搓拉大栓并不難。
雖然這么一支手搓丐版的M1941,和原版的肯定沒法比。
可一旦真的造了出來,那將遠超什么火繩槍、燧發(fā)槍的,能一舉將大明火器提升到了十九世紀初的水平。
這對于十四世紀其他軍隊而言,完全是降維打擊!
確定了槍械發(fā)展思路后,李晗便催促著許年,把制造工藝流程,以及圖紙給弄出來。
理由光明正大,咱要寫的是技術(shù)流小說,對于技術(shù)方面,自然是越詳細越好。
許年只有一個問題表示非常不理解,為何一定要用繁體字給打印出來呢?
全都弄好后,李晗順手也把那支手搓的M1841給一起買走了,給許年轉(zhuǎn)賬十萬,也不能讓好兄弟吃虧不是?
說不定下回還得來找他幫忙呢。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