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的‘情懷’。
有話都說,人類都是一種念舊的生物,時光的不停滾動,再讓他們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被迫放棄或者失去了很多東西。
但是直到某個時刻再被提起,深處掩埋的那份過往再度被啟開的時候,這時,會讓人懷念。
懷念某些曾經(jīng)擁有,但今時不同往日的東西。
或許《兒時》就是抓緊了人們的這種心態(tài)吧。
有業(yè)內(nèi)專業(yè)人士如是分析道。
但毫無疑問,《兒時》的爆火,也在一個比較間接的角度,讓外界更加了解到了yoyi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引導流行的能力。
而且,yoyi居然還會玩兒民謠?
這讓很多人心中都是一片問號。
作為當代備受文藝青年追捧的樂種,民謠類音樂也因為其清新、文雅、舒緩的特性,一直都在華語樂壇當中有著一席之地,這種樂種在華夏,或許不是受眾最多的主流樂種,但是絕對是逼格最高的主流樂種之一。
或者換個說法就是,在受眾和民謠忠實聽眾的嚴重,民謠的逼格是最高的。
曾經(jīng)在華夏,也有掀起過一股民謠的風氣,那時候簡直就是遍地都是白襯衫木吉他,還有校園的那個她。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