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張邈是他故友,還真不是假的,甚至他與袁紹也是故交。
當年十八路諸侯會盟,袁紹被眾人推舉成盟主之后,就有些得意忘形了,張邈就看不慣老友這囂張模樣,便當面說了他幾句,袁紹暗暗記在心里。
有次,袁紹與曹操會宴,酒后就曾戲言,欲使曹操將張邈此人除去。
當時曹操聞言就一臉不悅,并責怪袁本初:“孟卓乃彼此故友,怎能害之,本初即為盟主,當有容人之量,況,大事未成,豈可先自斷手足乎?”
不久,這事兒被有心人傳到了張邈的耳里,張邈表面上雖無所表示,但心里卻是更加敬重曹操了,所以后來,他也就跟了曹操。
曹操出征徐州前,對家眷曾說過這么一句話:“若吾兵敗身死,爾等可去尋張邈庇護。”
可見,兩人之間的關系相當親密。
話又說回來,既然兩人如此親密,張邈又為何要叛曹呢?
這得從陳宮開始說起。
世人都知,當年曹操刺董失敗,落荒而逃,一路喬裝打扮掩藏行跡,騙過了許多來抓捕他的兵馬,然,曹操卻栽在了陳宮手里。
更讓眾人大跌眼鏡的是,兩人見面卻是英雄相惜情不自禁,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此后,陳宮拜曹操為主,隨其共謀大業(yè)。
三國演義里有段插曲,說是陳宮與曹操歸鄉(xiāng),錯殺呂伯奢一家人,曹操面對陳宮責怪卻不以為恥,兩人這才反目。
其實現(xiàn)實更加復雜。
曹操歸鄉(xiāng)后,靠著家族子弟和財力,招募了一批兵勇,在陳宮的輔佐下清除了占據(jù)兗州的黃巾賊,又靠其能說會道,安撫了當?shù)睾兰澝?,這才有了曹操之后的安身之地。
兩者之所以反目,還是因為“邊讓”,當年議郎蔡邕在大將軍何進面前極力推薦邊讓,何進也很給蔡邕面子,舉邊讓為九江太守,然邊讓也是眼光卓絕之輩,以自己能力不足為借口掛印隱居,實則早已料到何進氣數(shù)已盡,天下大亂將至。
陳宮與邊讓境遇相似,也是相見恨晚,前者是自認為尋得了明主,后者卻還未尋得明主,陳宮便私下拼命接觸,欲想將其引薦給曹操,然而曹操當時聽了些空穴來風,邊讓的同鄉(xiāng)就誣蔑邊讓,說邊讓背地里罵過曹操。
曹操多疑嘛,一面之詞自然未必相信,當著陳宮的面自然不會表露出來,但等陳宮一轉(zhuǎn)身,他就偷偷命人跟在了陳宮后頭,去聽墻角了。
小卒回來一報,兩人對話就一字不漏的進了曹操耳朵,其中自然也有邊讓對曹操的評價,邊讓引用了“月旦評”許劭的半句話:“亂世之梟雄?!?br/>
曹操一聽就不爽了,那許劭好歹前頭還加了句“清平之能臣”,怎么到你邊讓嘴里,就剩下后半句了,這不是明擺著說我曹操是國賊嗎?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曹操就羅織了些罪名將邊讓給殺了。
陳宮看著昔日侃侃而談的好友眨眼間人頭落地,忽然心里一陣拔涼,便認為看清了曹操的真面目。
事實也是這樣,陳宮一直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自然不會去輔佐一個有取而代之野心的竊國之賊,所以便一氣之下拂袖而去,轉(zhuǎn)而尋王允去了,而機緣巧合之下,恰巧遇上王允正在對董卓與呂布使用貂蟬牌美人計。
這一來二去,陳宮明面上還是曹操的人,實則背地里就跟上了現(xiàn)在的呂布。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