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爺子這些天也在發(fā)愁妹子一家以后的生活。兩個頂梁柱失了生計,家里又沒有田地,就算眼下手里還有些銀子,可也不能坐吃山空啊。
這不,一聽了王氏的話,王老爺子二話不說就表示支持,還說怕她們都是婦道人家出去受人欺負,如今地里已經(jīng)沒有農活可做了,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就讓孫子王遠豐陪他們一起去,若有什么事也好照應。
劉氏也說,不必去村里買豆角,自家菜園子里每天早上摘的都吃不完,已經(jīng)曬了夠一家人冬日吃的干豆角,新鮮的卻還是一茬接一茬的長出來,紀家這門營生正好能幫自家處理一下。
王氏領了哥哥嫂子的好意,卻不愿意白用王家的豆角。
若是自家吃的也就罷了,如今卻是自家用來賺錢的,怎能如此?況且王家日子也不大好過,如今地里剛播下秋糧,幾個侄子和成了家的兩個侄孫每日都要去鎮(zhèn)上打零工賺家用。
這時節(jié)豆角雖不怎么值錢,可若是挑到鎮(zhèn)上去賣,一斤一文錢還是有的。
一個要白給,一個要給錢,兩邊一時僵持不下,王老爺子知道王氏的性子,這樣下去只怕她寧愿去別人家出銀錢買去。
最后王老爺子拍板,先去紀家嘗一嘗這個蒸面條好不好吃,看看會不會有人買再說。一行人這便來了紀家院子。
蒸面做好,曾氏也熬好了香香的小米粥。
無論天多熱,大梨樹下永遠有一片樹蔭,且靠近水井,竟是比屋里要涼快許多。
因此,紀家這一向除了下雨的時候,基本都是在樹下吃飯,乘涼,或是聊天,除了桌椅之外,樹下還放了一張繩床和躺椅,午后把大門一關,在樹下小憩也是可以的。
仍舊是在大梨樹下,一人一碗蒸面和小米粥上了桌,香味立即散開。
王老爺子先嘗了一口面,贊不絕口道:“真是不錯,怎么就沒想過面條還能這么吃呢?”
劉氏也覺得好吃,還是忍不住白了王老爺子一眼道:“這又是肉,又是油的,就是想得到誰家又吃得起?”
是啊,他們農人一年四季沒個閑的時候,卻還不能頓頓吃百米白面,且蒸著吃的更費面粉一些,一看就是放了許多油的,還要有肉才更好吃,誰家舍得這樣吃呢?
王老爺子是個知足的人,他們京城邊上的人日子已經(jīng)過得算好的了。自家這些年日子難過,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多,半大孩子死能吃,卻還不怎么頂用。如今孫子漸漸長大,能頂大人干活了,也能出去打零工,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妹子,我看這個蒸面賣得,這么好吃,若是我看到,只要手里有兩個錢,也會買一碗來嘗一嘗?!蓖趵蠣斪舆叧赃呎f,“只是怎么賣你們可想好了?多少錢一碗,家里有那么多碗筷嗎?什么時候開始做?”
這些紀姝還真都想好了,因此她對王老爺子道:“舅爺爺,我們都想好了,暫時不打算放肉做,只先買些棒骨熬湯,用骨湯來做菜蒸面,雖看不到肉,吃起來卻是一樣香的。”
紀姝想著昨日一家人商量定下的價錢,繼續(xù)道:“至于價錢吧,就定五文錢一碗,還送一碗綠豆沙解暑。我們算過了,賣出去一碗面,差不多有一文錢的盈利?!?br/>
王氏也道:“可不是,鎮(zhèn)上的一碗素面也要五文錢一碗,咱們也賣五文,不貴了。家里沒有那么多的碗筷,正打算下晌日頭小點,我跟阿姝去鎮(zhèn)上買一些回來?!?br/>
王老爺子見她們都有成算,也不再多說,只叮囑了下晌讓王遠豐賠她們祖孫倆一起去鎮(zhèn)上,也好幫忙搬東西。
又說好明日一大早自家把豆角摘了送過來,至于錢不錢的,等看看生意怎么樣再說錢的事。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