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峻的山峰上,影影綽綽的建筑在白云中顯露一腳,延伸的山道不時有走過的人影,沒入白云之中,恍入仙境。
坊市,修仙小說中的修仙者市場,似如百姓中的集市。
這東西,洪荒以前是沒有的,因為這是一個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世界,不缺少藥材、材料。只是,隨著世界的發(fā)展,修士的無限增多,這些消耗品都會大幅度的減少,除了一些仙山福地,那些平常的山頭,早就沒了天材地寶。
就說百曉生的終南山一帶吧,除了太一峰范圍,其他地方都被他劃分了出去,給那些類似散修的全真弟子居住,而山中的天材地寶也就成了他們的私人物品。
這樣一來,后人可用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大家需要,還找不到,也許這種需求不大,可若有人注意,并去滿足這種需求,那么這不大的需求就會被瞬間放大。
這不僅是那些人的需求,也是其他人的好奇心。
百曉生就是注意到這些的人,也是一個有心人,所以他建立了坊市,就如修仙小說中說的那般,在高山深林之中,建立修仙者的集市。
這種集市的建立,不僅可以滿足修仙者的需求,還可以把他們與人族分隔開。人,是群居動物,修士與一般人是不同的,他們即便生活在人族中,也會有很強的孤獨感,可聚集到一起后,就不同了。
所以,坊市的建造實際解決了很多的問題。
這些年。坊市也漸漸有了名頭,不再只是全真弟子的地盤。還來了一些外來修士。坊市是供需市場,可最大的作用卻是交流。不只是物品的交流,還有知識的交流,這也是大多修士欠缺的。如今有地方進行這些交流,那些散修,云者多矣!
百曉生雖沒有特意去觀注這些修士,卻也有個大概的印象,就全真七子稟報,除了他們自家治下的修士,來來往往的修士這些年起碼有上萬之數(shù)。更有不少的人停留在了坊市四周。這還是坊市名頭沒有徹底散開,若真的散開了,來這里的修士恐怕會上百萬吧。
修士的到來不只是好事情,也有不好的一面。你要知道,走上這條路的人都不是簡單人,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質(zhì),有自己的思想,這難免就會影響到百曉生治下之民。不用他們多說,只是說幾句。若不同,自然會帶來騷亂。
這也是政教合一國家不好的一點,那就是容不下不同的觀點。好在百曉生早有準備,他教的東西也都是基礎的東西。并給出了理論、實踐結(jié)合的說法,編著格物致知。這樣,對不同的觀點大家雖不認同。卻也會試著理解,并驗證。
錯的。正確不了。對的,會帶來反思。
總的來說。這些思潮錯的很多,對的不是沒有,卻是新的,是百曉生不曾提出的一些觀點。這些東西傳播開來,自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一些麻煩。
百曉生注意到了這些麻煩,所以他給書院下達了新的命令,那就是收集、整理這些新的東西,并一一去理解他們,把思想、輿論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樣,麻煩就始終麻煩,成不了騷亂。
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思潮的爆發(fā)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愚民。百曉生這里有思潮,外面也有,而且是不受控制的思潮,這也使得外面的思想亂的很。
東周,也就是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中思想爆發(fā)的時期,各種思想不停冒出來,這是人族發(fā)展必須的,誰也無法逆轉(zhuǎn),除非把這股思潮閹割掉??赡菢?,因果太大了,別說百曉生了,就是圣人估計都沒那份膽量。
各家學說的興起,實際上是人類自我發(fā)展的歸納,是思想的認同。在這個世界,最先發(fā)展起來的,是農(nóng)家,而最受觀注的,是墨家。
引起這兩點的,自是百曉生的布置。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